《馬友友與絲路音樂會》觀後感 — 當音樂已做到世界第一,他還能為世界貢獻什麼?

Maggie Chiang
5 min readJul 8, 2020

--

音樂不可閱讀,人們只能用心體會其中的喜怒哀樂。這是音樂的魔力,使得人人都可欣賞。出生於法國巴黎,生活於美國的美籍華裔音樂家馬友友,世界就是他的家。透過音樂,找來各國知名音樂家,組成絲路樂團,在美國911恐攻時期,希望透過世界音樂的交流,迸出交流火花,期望在絲路音樂的現世後,世人心中對不同民族的歧視與不了解,會有些許的不一樣。

馬友友與思路音樂會電影海報

絲路樂團透過音樂文化交流所蹦出的火花,是我在這部記錄片中看到最美好的事。音樂長期以來都有撫慰人心的作用。不論是喜、是悲,是嚴肅,或是單純美好,都能藉由旋律,讓大眾感同身受。裡頭許多訪談的橋段,也讓我反思了許多與音樂價值與影響力相關的問題。它所帶給人的影響力是什麼,音樂家在社會上擔任的角色是什麼,傳統的定義又是什麼,還有絲路樂團的努力真的會使傳統被延續下去嗎?它真的讓社會更尊重不同文化了嗎?這些問題,在自我消化後,似乎有了解答。

文化交流,早已流淌在音樂家們的血液裡

絲路樂團每一位成員的人生旅途中,不約而同地都受過多元文化的洗禮。因為在不同國家生活過,才能對不同文化更加地包容與尊重,也對自己家鄉的文化傳承有著更大的使命感。背井離鄉,才會更加提醒自己勿忘本;而家鄉音樂之於這些音樂家們,又是與家鄉的最緊密連結。絲路音樂家們為了宣揚家鄉文化,都努力地透過音樂,讓世人更加認識自己的家鄉,並將家鄉特有的音樂傳統文化延續下去。或許當他們演奏自己引以為傲的家鄉音樂時,也同時將他們的思緒暫時拉回到家鄉的那塊土地上。

絲路樂團音樂家們/Yahoo電影

有人問,音樂與消除種族歧視、促進多元包容的關聯性到底在哪?我想,或許音樂無法消弭人類對不同族群的歧視,但它可以傳達出音樂創作背後的故事、時代背景、音樂家的身世、或是絲路樂團成立初衷,使人們在心中種下一個種子,或好奇或無意接收都可,讓人們多多少少對於文化交流是認可的,也對不同的人有著更多的包容與認識。或許在短時間內無法看到成效,但我相信,只要能影響這世界上某一小部分的人,就可以為世界帶來更好的改變。

音樂交流,是否已使傳統音樂不純粹?

就像達爾文提倡的「適者生存,不適者淘汰。」傳統也是如此。其實,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不變的。即便是傳統,也會隨著當地人的生活習慣不同,東加西減,而多少與過往有些差異。若傳統永恆不變,世人充耳不聞,接觸傳統的人數就會越來越少,某天,傳統一定會消失。但若加入不同現代元素於其中,將傳統與現代融合,與各方音樂融合,那不僅吸引世人興趣,也讓交流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價值,對社會的影響力也就越大。因此,傳統音樂需要不斷改變,以核心元素不變的形式與時俱進,才是使傳統永久保存的最佳方式。

當成為人人眼中的人生勝利族時,對於自我還是會迷茫。而我亦如是。

片中多位音樂家們,即便已聲名大噪,但對於自己是否能為社會帶來影響力,還是會自我懷疑。其實許多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,都會思考著關於自我價值的問題。以我自己來說,即將畢業的我,也會思考著大學四年的學習所帶給我的成長為何,四年過去,我有變成一個更好的人了嗎?我變得更有能力為社會貢獻己力了嗎?我會說:是的,大學四年的種種經驗,讓我更了解自己。或許課堂中的知識沒有辦法跟著我一輩子,但透過和不同科系的人相處所學來的待人處事之道,透過自我摸索了解到自身的優缺點,以及透過各種活動了解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能力為何,大學四年豐富的體驗讓我成為一個更完整的我,給了我機會認識自己,也給了我三觀上的成長。我無法預知未來的我會變成什麼樣子,也不知道我的力量會為社會帶來什麼影響,但我相信,每個人存在社會所做的每一件好事,必然會點亮某個小角落,即便是一句讚美、一句謝謝、一次伸出援手,抑或是當個聆聽者,小小舉動也能溫暖某個人,帶給某個人安慰與力量,如此的信念我至今仍深信不疑。或許,音樂家們也是如此吧!

絲路樂團/Yahoo電影

音樂的美好在於交流不須語言,靠的是感受、以及表演者的肢體動作與表情,是磅礡、是悲慟、抑或是歡樂,透過一曲無國界的旋律,就能讓世人一同欣賞交流所迸出的火花。希望文化交流能一直延續下去,以不同形式存在這個世界,讓更多人包容彼此的不同,尊重多元文化的美麗。

《馬友友與絲路音樂會》紀錄片預告

電影《分秒幣爭》觀後感】從韓國國恥日背後秘辛談現代女性的悲哀與努力

--

--

Maggie Chiang
0 Followers

A Taiwanese girl with curiosity in my gene. 💋💋 Music X Feeling X Travel X Foods X Movies = Me. Always be real, in a whole world of fake.